《长安的荔枝》热播时,我在西安逛了几条小“破”街
最近,《长安的荔枝》热播,指向一个地方,大唐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看“长安”逛西安,真的会有种穿越时空的既视感。李善德跑了25天才到岭南,而现在飞到西安,不过两个多小时。如今,岭南荔枝成熟时,西安的大街小巷,早已遍布鲜荔枝。
历史上的荔枝道,其实是以涪陵(今重庆)为起点,经子午谷直达长安。换句话说,贵妃吃的荔枝,大概率来自四川。岭南也好,重庆也罢。当马伯庸用历史和想象撕开了帝国华丽的袍子,看见市井,看见平凡,也看见普通人的命运时。今天的我们再游西安,不妨换个思路,来看这座历史无比厚重的千年古都。
小南门早市,天蒙蒙亮时开。6点半,我在这热闹的早市闲逛,西安人爱荔枝,一买就是两斤起。大热天的,再拎着两袋冰峰回。9点后,人声鼎沸的早市慢慢退场。城墙下人们穿梭在城门内外停不下。我们继续沿着城墙根,一直走到勿幕门,如同李善德那停不下来的步伐,在西安荔枝不断上新时,逛了两天。不去大雁塔、回民街。也没去挤大唐不夜城,看兵马俑。借着一颗荔枝的名头,去走了走西安的街头,在那些热闹的、市井的小”“破」街里,看到了不太一样的「长安」。并非真的“破”,而是当我们习惯了用历史的画笔描绘西安时,倒忽略了城墙脚下,古都今日的鲜活与灵动。那些散落在街头的,西安人的生活碎片。01早上6点半 小南门早市西安人城墙下不只是西安人的火车在街巷狂奔的李善德,朝着清晨的光晕,于众人的惊叹中渐渐消失。那时的长安,皇城脚下,有东、西市最是热闹。东市近富人区,贵人们大都住这。所以市集上可以看到来自波斯的琉璃,大食的香料,西域的珠宝。铺子前的景象如“金银彩帛堆积如山”。相较之下,西市作为“金市”,国际范儿十足。街道两侧分布着秤行、绢行、药行等约200多种行业。一如史籍中的长安城,是“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天下长安,烟火人间。在今天的西安,依旧还能看到且要更为鲜活。只要你,起的够早。
住在城墙外几百米的我们6点出门。六月清晨,走在林荫的梧桐树下,透着一股清爽。走到十字路口,城墙就在不远处,晨曦的光晕也从那个方向照过来,在人们的后背,留下一道道剪影。过了马路,隔着护城河,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再走上几百米。穿过勿幕门,一个热闹非凡的市井宇宙毫无保留地铺陈开来。
不论向左还是向右,人来人往的人群中,夹杂着各式摊贩的叫卖声。城门口墙角边,流动的理发摊干净利索。茉莉花豆浆、糯叽叽的甄糕,还有那香喷喷的肉夹馍,拉开早市的序幕。晨光还没有完全爬上城墙。烟火缭绕的城墙脚下,是西安再平凡不过的一天。如同繁盛长安的市井烟火一直延续到今天,那股生活的热乎劲儿啊,还在。在这快要走不动道的人潮中,逛早市的第一要紧事儿,就是早餐。
这里大概聚集了西安最为丰富的早餐碳水宇宙。什么甜的咸的辣的酸的,淡的浓的热的冷的,坐着吃,拎着吃,边逛边吃,没有什么不行。老爷爷推车卖的甄糕,是陕西一大特色。框里已经切了一大半,枣很甜,豆子很香,糯叽叽的快乐是一口接着下一口。可以试试腊肉肉夹馍,和普通肉夹馍的口感很不一样。清真肉丸胡辣汤、油条灌鸡蛋,还有宫廷酥牛肉饼,以及贵妃芙蓉卷......朋友说这些算网红品了,但几元到十元一份,不贵,试试也无妨。西安本地人吃得比较多的,是浆水鱼鱼和搅团、油茶麻花、菜盒。向着含光门的方向继续走,一个流动的大型农贸市场赫然出现,新鲜瓜果蔬菜、日用百货一应俱全。那成堆的大小樱桃和对面的荔枝摊,像是一场南北方的较量。偏偏老汉老太年轻人们都爱,2斤红樱桃,转身,再来点儿鲜荔枝。西安的早市,很是推荐一逛。如果觉得小南门已经够网红了,那么不妨看看同样位于城墙脚下的东仓门早市。充满烟火气的叫卖声,扑鼻而来的煎饼香,还有牛肉、韭菜、茴香、酸菜盒子和胡家百年传统包子......早餐里的西安,处处飘香。更小众的,还有顺城东路早市,早餐不多,适合买菜买特产。以及红专南路早市,人流量大,但不会拥挤,早餐铺子比较多,可选择陕西特色早点多。02上午10点 湘子庙街+德福巷是千年前的皇城巷亦是西安人的情绪胶囊如果说逛早市,是打开像西安人一样生活的密码。那么往城墙内走。在一些寻常或带着些强调的街巷里,闲逛几个来回,对王小波的这句,感受会来得更深。“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在长安城里。”是的,“长安城”里,有西安的太多面儿。市井的、喧嚣的、潮流的、安宁的,一切都能归于西安人千百年来的从容不迫。
即便鼓楼、钟楼、城隍庙就在附近,我们还是绕开了,选了这条线,从湘子庙到德福巷。口口相传的是,湘子庙,求姻缘特别灵。这座庙为了纪念韩湘子而建,也是他出家的圣地。位于城墙南门,熙熙攘攘的南大街西侧,牌楼上写着“湘子门”三个大字。树林阴翳,挡得住夏日阳光的火辣,也消散了些嘈杂喧嚣。
虽是明代重修的庙宇,面积不大,但红墙绿瓦,隐匿在郁郁葱葱间,透着一丝安宁、典雅。来湘子庙求缘的人多了,烟火与人气交织着在这条古朴又文艺的小巷。庙前是一个“人”字形岔路口,一撇向北,直通德福巷,一捺往南,是湘子庙街。
先走湘子庙街,能够看到许多富有年代感的建筑,青砖伴瓦漆,尚还留存着西安城最初的风韵。如果向北,走不了几步,便是潮流文艺汇聚的德福巷。老街的格局,加上文艺小店,彷佛将历史一把拽进了当下的潮流中。粗略地逛,会觉得这里和任何一条城市的文艺街巷差不多。但如果随着一些纹理,走进历史的深处,倒是能感受到一些小小的震撼。
在成为很美很文艺很出片的德福巷之前,这里有个更霸气的名字——黑虎巷,因附近的“黑虎阁楼”而得名。透着冷光的雾青石明灯,一照,便是1400多年前。隋唐时期,这儿就是皇城的一部分,到了元朝成为市民的居住地。明清时,西安城的中心在南北院门和钟鼓楼那一块儿,而德福巷紧邻南院巡抚都院,周边多是商贾会馆。时间停不下来,关于人的命运,换了又换。原本带着富贵气的德福巷在上世纪80年代,满是平房院落,挤挤挨挨,密密麻麻,不大的天井低而潮湿。一到夏天,人们就在巷内铺上凉席,纳凉谈天。而今,小酒馆、咖啡店从早到晚,不打烊的时刻,一并将人们的情绪接纳消解。03下午2点半 书院门书生气的老西安仍在老手艺人一笔一划中作为西安最具书香气息的地方之一,书院门是城内很有意思的地方。这条从碑林到关中书院门口的步行街,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充满书生气的老西安。在去书院门的路上,还未抵达,路边的摊子已经将手写扇摆得满满当当。小众书籍也在花坛边,整整齐齐地摞着。下午的阳光有些毒辣,但神奇的是,迈进书院门牌楼的那一刻,再多的燥热不安也慢慢平复下来。同一个方向,遇到不少外国朋友,他们似乎比我们还要对这摊上的画扇,大爷手上正在勾勒的毛笔字,更要感兴趣。尽管书院门的这条街上,临街密密麻麻的商铺,摆放着和书法有关的一些物件儿,但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个又一个在埋头创作的他们。扇子、古玩字画、绘画雕刻、书法文字等等,让这条约500米的街充满了书卷气息。书院门,旧名书院里。它的得名来自西安为数不多的古代教育遗存——明万历三十七年的关中书院,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但其实早从唐朝开始,这里已极富有“书院”气。唐末太学迁到这里,前院即为孔庙(现在的碑林)。当年种下的数株古槐依旧挺拔地立在书院门和三学街。所以从书院门走过,除了能感受到沿街商铺和手艺人的艺术熏陶,还有在这参天古木下,独一份的宁静致雅。一个个被书画、木雕包围的档口,老人在低头写作,在抚琴,在翻阅古籍。人们晃晃悠悠地走过,在书生的天地游走了一番。他们从不急于用殷切的目光,来留住过客。反倒是比任何人都要懂得享受这份自在惬意,蒲扇扇起柔风,小茶壶水续上。旁若无人般,望着摊前的来来往往。大有候一个有缘之人的随性,无缘便是彼此过客,无需打扰。在书院门,可淘的东西还有很多。除了各种书法、绘画作品,还有皮影、古玩、大唐仕女文创、书签等等。待你挑得眼花缭乱,或是什么也不挑,停留或不停留,都已与安静的美好相遇了。04下午4点 大学东路+红缨路77岁老街的松弛感和种满了法国梧桐的长街出了城墙,勿幕门外,藏着西安另类的松弛。街边的面馆,一到中午,便坐满了年轻人。夏日浓密的梧桐树下,光影洒落营造出青春的岁月怀旧感。朋友说,这里有着城墙外年轻人的松弛感。从面馆旁的路径直走进去,就是这两年西安突然很红的大学东路。77岁的老街,不张扬不喧嚣,当布满岁月感的裁缝铺、写着标语的红砖墙,和一些文艺小店、茶铺交织在一块儿,时光缓缓的松弛,就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了。1947年,当国立西北大学的学者们走在这条栽满法国梧桐的路上时,应该不会想到,几十年后,这里再次被年轻人拾起。油泼面的香气,咖啡小酒的落日微醺,在每一个晴朗的午后,散发着老西安的魅力。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时间尚早,许多店铺没开门,街上静悄悄的。唯有街角处的茶铺,树下下棋的老人们,和敞开大门的裁缝铺子,让时光一慢再慢。建议傍晚时分再去,当灯光微微亮起,整条街进入了更温柔的时空。回到面馆的街角处,一直往前走,便是种满了法国梧桐的红婴路。整条街没有什么特别,但梧桐树下,掩映着西安无比寻常的日子。逐渐地,忘记了起初来到这里,是为了找一家名叫文都书房的二手书店。不高的红砖尖顶小屋,红色醒目的店名,大概是都错过了。但是这两天,在西安城墙内外随性溜达时,总想起书店大爷说过的两句话:“书像大海里的船”“文迎天下英雄”。如果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整个西安真是如此,如同时光大海里那艘满载的行船,用文武之气迎接着四面八方的人们。最后的最后,提一个很想去但没能去到的地方。西仓市集。这个只在周四和周日开,什么都卖的市集,藏着西安人的朋克精神。贾平凹在《废都》里这样描述它——那里是一个偌大的民间交易场所,主要营生是家养动物珍禽花鸟鱼虫,还包括器皿盛具,饲养辅品之类。赶场的男女老幼及闲人游皮趋之若鹜,挎包摇篮,户限为穿,使几百米长的场地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一个热闹繁华。
【版权说明】本文图片来自那一座城,图虫创意,豆瓣《长安的荔枝》剧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页:
[1]